“这个香牌闻起来凉凉的,带着薄荷味!”7月15日下午,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的教室里飘着淡淡的药香,来自加拿大的华裔青少年举着刚做好的香牌黑牛策略,兴奋地和同伴分享。当天,2025“亲情中华·中国寻根之旅”风韵南粤醒狮营的49名营员(来自英、美、加等5国)走进校园,在医生、药师和老师的带领下,听中医讲座、做中药香牌,沉浸式体验南粤中医药文化。南方+记者在现场记录下这些充满文化共鸣的瞬间。
分享香牌制作的心得与中医药文化的感悟。
校史馆里听故事:“原来中医药在校园里这么鲜活”
“这是我们港澳子弟班的中医药实践课照片,孩子们在学认草药呢!”一进朝天小学校史馆,朝天小学党支部书记袁慧就指着展板向营员们介绍。玻璃柜里陈列着学生制作的中药标本、中医药主题手抄报,墙上的课程表清晰标注着“中医药文化周”活动安排。
袁慧介绍朝天小学悠久的历史以及其独特的办学成果,尤其突出了学校中医药文化课程的丰富发展脉络。
来自英国的带队老师拿起一份学生绘制的“岭南草药图谱”,仔细看着说:“没想到学校把中医药教得这么细,不是停在书本上,而是真的让孩子去观察、去体验。”营员们边听边拍,在记录校史的同时,也悄悄记下了中医药文化在校园里的“成长轨迹”。
中医讲座现场:“按按手就能缓解疲劳,太神奇了!”
“大家伸出手,找到虎口这个穴位,轻轻按下去……”在中医课堂上,广东省中医院的张曈医生正带着营员们做穴位按摩。他站在讲台上,举着穴位图讲解:“这个是合谷穴,感冒时按按能缓解头痛;膝盖下的足三里,常按能让胃口变好。”
台下的营员们跟着比划,不时提问:“医生,夏天总犯困怎么办?”“吃什么能不长痘痘?”张曈笑着一一解答,推荐用薄荷泡水提神,建议少吃辛辣多吃冬瓜。来自斐济的男孩边按穴位边说:“原来中医这么实用,不是只有生病才用得上,平时养生就能用!”这场没有枯燥理论的讲座,让中医药成了大家眼里“接地气的智慧”。
学员们制作香牌。
香牌制作桌前:“亲手做的香牌,带着药香更有意义”
“请大家把艾草、苍术、丁香按比例混合,加少量水揉成面团状……”香牌制作区里,黄文治药师用流利的英语讲解步骤,刘雨桐、杨洋药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。营员们围坐在桌前,桌上摆着模具、香料和脱模工具,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清香。
来自匈牙利的女孩小心翼翼地把药粉填入“福”字模具,压实后轻轻一敲,一块带着花纹的香牌就出来了。“药师说这些香料能驱蚊,我要挂在书包上。”她举着香牌向同伴展示。旁边的男孩正认真地给香牌穿绳,他说:“平时在国外很少接触这些,亲手做的香牌,闻着药香就想起今天的体验,特别有意义。”
朝天小学老师程可欣主持中医课堂和香牌制作活动。
分享会上话感悟:“中医药让我们更懂中华文化”
活动最后,营员和领队们围坐分享感受。“通过香牌制作,我知道了中药不只是苦的,还能这么香、这么美。”来自美国的营员说。带队老师则感慨:“以前总说中医药是瑰宝,但具体怎么传承?今天在学校看到了答案——让孩子亲手做、亲身体验,文化就活起来了。”
袁慧看着热闹的场景说:“作为国际化窗口学校,我们就是想搭个桥,让海外华裔青少年通过中医药这个载体,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。”广东省中医院的药师们也表示,能用这样的方式传播中医药文化,看到孩子们的笑脸,觉得特别有价值。
夕阳下,营员们带着亲手做的香牌和满满的收获离开校园。药香或许会慢慢散去,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,已在这场沉浸式体验中,悄悄播撒在他们心里。而朝天小学和广东省中医院的这次联手,也让南粤中医药文化的传播,有了更生动、更温暖的模样。
采写/摄影:南方+记者 欧阳胜勇
通讯员:冯梦榆黑牛策略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